现代舞很抽象,舞蹈小白能看懂吗?

日常“奇迹”:

迷倒全球的荷兰现代舞

当今最享誉全球的编舞大师都在NDT编排过作品,这成就了荷兰舞蹈剧场获得了“舞蹈界的七大奇迹之一”的美誉。
在荷兰人看来,就像伦勃朗、维米尔等绘画巨匠一样,NDT也是荷兰的国家骄傲。除了顶尖名团在舞台上征服全球观众的心,自由革新的现代舞还深入在荷兰人的生活中。
从最北部的格罗宁根到与比利时接壤的南部名城布雷达,荷兰各大城市都有现代舞团。其中,又以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的舞团聚集程度最高,两城加起来有近三十家。观看现代舞表演是当地居民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

IMG_256

荷兰历史最悠久的现代舞团演出现场 ©️Joris Jan Bos

肢体作为人类最初始的语言,现代舞基于古典芭蕾的反叛和创新,呈现的是这种语言发展到当下最纯粹的诗意。在大多数荷兰观众的理解中,并不存在“懂不懂”现代舞的问题,这个无拘束的艺术形式提供的更多是身体的共鸣、情绪的共振,而这也正是笔者在观赏现代舞作品过程中最享受的体验。

IMG_256

1961年排练的荷兰芭蕾舞者,Henk Lindeboom/Anefo CC0协议

但荷兰舞者不限于此,他们用“奇想”将荷兰现代艺术推到了另一个高度。反映在荷兰现代舞中,便是编舞中超越肢体的思想性。
近日,荷兰艺线选取了三部凝结荷兰现代舞艺术与思想高度的作品,以“当思想起舞时”为主题在腾讯艺术平台上线。展演的影像作品通过有机的视角补充,放大现场艺术的观感,凭借互联网的便利,为中国观众开启了一场定制的“立体导赏之旅” 。

70年破与立:

以跨界奇观投射世界

费里尼电影般的场景、精巧炫技的马戏、The Nits乐队的音乐现场……全部融合在一部90分钟的舞蹈中。
一面幽默嬉闹,一面深刻思考,这部名为《TING!》跨界艺术的作品是荷兰历史最悠久的现代芭蕾舞团——鹿特丹斯卡皮诺芭蕾舞团成立70周年的庆生之作。

《伍比的世界》精彩前瞻

在此次展映的纪录片《伍比的世界》中,导演Jan Louter跟随着舞团的编舞家与艺术领袖艾德·伍比,记录了整整一年中关于创作《TING!》的幕后故事。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这部舞蹈剧场奇观,还能一窥艺术家的精神世界。

IMG_256
仅在作品首映的2016 年,《TING!》就吸引了将近 22,000 人现场观看。由于巨大的成功轰动,该作品应邀在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的多个剧院巡演。《TING!》的大胆与创新,是斯卡皮诺芭蕾舞团70年不断突破,创新自我的最好体现。

IMG_257

《TING!》高度风格化的视觉设计  ©️Joris Jan Bos

专门为该作品设计的服化道也是作品的一大亮点。表现主义融合前卫的视觉风格让肢体表达充满惊心动魄的冲击力,结合马戏、现场音乐、戏剧与舞蹈,共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在场”。

IMG_256

《TING!》营造的大型舞台奇观 ©️Joris Jan Bos

“对我来说,现代舞是一种表达方式,一种交流方式。当下的事情总是在我的作品中发挥作用”。已在舞团执导创作了26年的伍比在纪录片中说到。这部曾登陆当年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纪录片,勾勒出荷兰舞人的创造精神和艺术生命力。
除了感官震撼,无疑,这部作品所呈现出的思想深度也值得关注。在深邃与直觉间游走,在深沉和癫狂间平衡,艺术家通过营造一场舞台上的戏梦狂欢来关照现实世界。

IMG_257

《伍比的世界》中艾德·伍比在指导舞者排练 ©️Joris Jan Bos

“《TING!》是关于我们的存在,它是美丽的,悲伤荒谬的,也是关于我们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自由、规范和价值越来越受到压力,人们根据教条主义原则做最疯狂的事情。这种发展令我担忧,我想表达我的担忧"。伍比在片中解释到。

新人类宣言:

“不再是舞台主角”

“我们的房子着火了!”身着一体式红色消防服、头戴防火面罩,一队舞者在急促中登台。笼罩电子红光的舞台上,伴随着既像是火灾警报声又仿佛电子舞曲节奏的背景音,他们用肢体和手语警告观众:"Our House is On Fire"。

由编舞家妮可·比特勒(Nicole Beutler)创立的妮可·比特勒计划(舞团)是活跃于荷兰各个规模的剧场,最无法被归类的视觉舞团之一。这部名为《十万火急(Our House is On Fire)》的舞蹈表演是舞团的最新作品,被她称作“一份舞动的宣言”。

IMG_256

IMG_257

《十万火急》 ©️SjoerdDerine

背景电子屏幕转换着场景,昼夜不停的工厂厂房、川流不息的城市交通、浓烟笼罩的森林……舞者脱去消防外套,显示内里的常服。紧接着,这句与作品同名的环保少女格蕾塔的名言,八位舞者寻找新的方式来理解和放大这一紧急信息。通过舞蹈、音乐、文字和强而有力的图像,这些话被注入我们的潜意识深处。舞者们倾尽所能,迫使观众各种感官都反复体会这句话,警醒我们,立即!马上!行动!

IMG_256

妮可·比特勒作品一贯邀请观众批判性地思考人类的生存。气候危机是作品《十万火急》最明显的主旨。在更深层次,作品也是关于理解和实际采取下一步行动之间的悖论。

她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舞团“走向新人类”的核心理念下,她将用作品试图转变人们的传统观点:“人类不应再是舞台的主角”。

IMG_257

《十万火急》中展现的多元人类身份与唯一的地球 ©️SjoerdDerine

这种观念的转变,通过青春气息的编舞、音乐节奏的提示和舞者外观的嬗变而呈现。这些艺术化的信息,通过摄影机得到了微妙的捕捉。新颖的视觉语言足以澎湃观者的心潮,也充分激荡大众的思考。

“作为艺术家,我有责任在社会层面和艺术层面为我们的思维开辟新的空间,我们可以共同改变世界”,妮可表示:“今后几年的作品都将与气候危机相关”。

人类能否如妮可所设想的,“创造一个人类、动物、自然与技术的全新平衡”?这个答案或许就藏在《十万火急》的结尾中——This is up to you and me, there is no planet B.

挣脱框架?躯体让碎片生活再次连

每个城市中的人仿佛孤独猎手,简化为背景大屏幕中的电子噪点。迷走、偶遇、渴望连接却难以摆脱的孤独……在现代生活的循环往复中,我们是否已被一个框架框住?
康尼·杨森舞团(CONNY JANSSEN DANST)的最新作品《框架》,以现场舞蹈、影像片段和各异的音乐组合成的叙事,探讨了这种人类境遇。

IMG_256

自 1992 年成立以来,这支位于鹿特丹的舞团一直是荷兰最著名的现代舞团之一。其作品因其舞者强大的身体和戏剧力量,以及令人惊叹的多样性而广为人知。
《框架》展示了城市中的各种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常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渴望。作品创造了一个联想的宇宙,一个碎片化的马赛克,角色们在这其中穿过,在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沉思中徘徊,这种当下的生活比我们原本所希望的更加孤立。编舞家康尼·杨森解释说,“我们想通过作品表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来应对隐藏在我们日常生活背后的情感。”

IMG_257

《框架》由12名舞者的表演组成 ©️ Andreas Terlaak

由于疫情,原计划今年2月的世界首演和巡演被取消,但影像赋予了《框架》全新的作品生命。布景设计师托马斯·鲁伯特(Thomas Rupert)和电影制片人大卫·贝洛塔(Davide Bellotta)特意为此次展演的特别剪辑数字版本创造了一个33平方米的LED屏幕,速写了一幅抽象画般的城市外壳。电影图像在此作为光源和传感器,为冒险的舞者们起到点睛之用。

IMG_256

IMG_257《框架》中的舞者 ©️ Andreas Terlaak

变化多端的配乐,为《框架》丰富了艺术质感。从开始处水晶般清透的古典音乐、米歇尔·巴纳比拉创作的电影原声般的城市音景,再到结尾处摄人心魄的爵士独唱,舞者的身体游走其中,引领观众踏上一场未知又令人动容的发现之旅。

共生:与思想起舞的我们

表演方式不落窠臼的荷兰现代舞,其内涵的深度和广度更因思想性而别具一格。此次展演的三部作品,正是艺术关照当下、世界和人类未来的写照。

作为最能调动初始感知的艺术形式,舞蹈有助于让我们直接体察到的个体的处境,每一个动作也投射着观众的生命状态。正是通过观看行为,我们得以参与并共同构成了作品。

IMG_256

《Framed》 ©️ Andreas Terlaak

在疫情仍笼罩全球的当下,作品中处境再次放大。好在有艺术让我们观照现实、激发我们反思与共情的能量。
在观众与作品共生的关系中,我们与思想共舞,我们更好地与自己相处,也更好地理解人类。选择观赏一部有思想性的作品,就为激荡自由的灵魂多了一种可能。


环球时讯 » 现代舞很抽象,舞蹈小白能看懂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