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探长《活着的海派》获奖,镜头下的老克勒颠覆你的认知

活着的海派--王省和雷探长

有人说,“两千年历史看西安,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从1843年上海开埠到上世纪30年代,上海成为远东第一大城市。进入新世纪,上海从原来的旧区里弄到上海世博会的华丽转身,再到如今的时尚“魔都”,几十年间上海如同一个妙龄少女蜕去青涩变成了如今成熟的都市女郎。

d71246c26eea3533f276c43351566d9

在典型的上海人里,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生活有品位有讲究,有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他们被称为“老克勒”,恰好雷探长的一位邻居王省先生就是其中的一员。

微信图片_20210525095049

王省:

1957年生于上海

南浔七十二金狗后人

海派文化收藏家

在这位精神矍铄的老爷叔身上写满了老上海的故事,他待人接物随和有礼,常有学校和展馆邀请他讲述海派文化的渊源和历史,因此大家亲切的称呼他为“王老师”。

什么是海派文化?老克勒又是从何而来?王老师介绍说,海派文化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意思,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它既有江南文化的古典与雅致,又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

而老克勒的起源说法不一,有人说是源自于英文单词“Carat”,也就是我们说的克拉,是钻石的重量单位,过去的老上海,3克拉以上的钻石极其罕见和昂贵,每当珠宝店的老师傅见到这样的好货,店里的老师傅就会翘起大拇指赞叹:“迭只老克勒’”。

又有人说老克勒是class的音译,是指解放前在上海中上层阶级出来的后辈,大都自小生活优渥,受过良好教育。还有人认为是clerk职员的音译,指旧上海时期在洋行工作的白领,后来也指在政府、银行、律师行、会计行工作的职员。

总而言之,老克勒是指一些见过世面、生活讲究仪式感、穿着体面有品位、对人和蔼可亲的老绅士们,他们无论是上街买菜还是应酬交际都打扮精致,对待万事也是风轻云淡的态度。

据王老师介绍,王老师的祖父王子翔出生在今天的菱湖镇下昂村,祖母韩慧君是南浔“七十二金狗”之一韩怡昌丝号的第三代小姐。传说在明清时期,南浔富商云集,南浔人用动物躯体的大小来形容资产的多少。家产有1000万两银子以上者,能够被称为象;家产在500万—1000万两银子之间者,能够被称为牛;家产在100万—500万两银子之间者,能够被称为狗。

上世纪20年代,王老师的祖父开始到上海开拓生意,自此家族几代人一直生活在上海,祖父曾是当时上海有名的商人,他从小就在祖父母身边长大。随着时代的变迁,上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纪录了几代人生活起居的老物件也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王老师的家是一栋欧式风格的别墅,外观漂亮大气,颇有小资生活的情调。在近四百平的房子里摆满了大大小小近千件藏品,这些藏品有当年名震上海的杜月笙董事长签发的股票凭据,还有100多年前欧洲流行的GUCCI挎包,以及古早的烤面包机和剃须刀、满柜的玻璃器皿和银制餐具等等。

在王老师的卧室,每一件老物件都经过精心布置,每一位初次到访的客人无不迷失于这千奇百怪的古董收藏中。这其中,有上个世纪初王省祖父亲自设计定制的一套家具,包括带镜子的衣柜、棕绷木床、夜壶箱、洗脸台、五斗柜、三角橱,与之匹配的,是那个年代的台灯、酒杯、茶叶罐、糖果盒、银饰物品等,还有清末文人的字画,中国最早的办公桌椅、电风扇、唱片机、电话机等等。

1ad287c71b18abb708ec3d0f5ec18db (中国最早的老式手摇电话、电风扇和台灯,风扇和台灯至今仍能使用)

这么多古董收藏听起来似乎很稀奇,但其实王老师平时生活中也在使用着,在雷探长和华为手机合作拍摄《活着的海派》短纪录片时,王老师就亲自用古董留声机为大家放了一曲《夜来香》,作为女士们打老式麻将时的伴奏。后来这则短片还获得了2020新影像大赛华为视频分赛区优秀奖。

在拍这则短片时还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拍摄中大家手忙脚乱有人不小心碰碎了一只古董杯,王老师的一位好友惊道“老王的老古董碎了!”没想到王老师只是淡淡地回头望了一眼,便又继续悠哉地品味手中美酒。

一直以来一些人对于上海人颇有争议,但在雷探长的生活中,不乏王老师这样的老绅士们,他们就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缩影,宠辱不惊,包容开放,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平等待人,让每一位来客都宾至如归。每一次拍摄之后回到上海,都感到愉悦和放松,喜欢这里的空气和人,恋恋不忘的就是这个地方,当然有机会也很高兴去各省各地区看看。


环球时讯 » 雷探长《活着的海派》获奖,镜头下的老克勒颠覆你的认知